律师加盟 法律咨询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法律网 >> 上海法规 >> 正文

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推动发展转型方面的进展情况

编辑:上海律师 来源:上海市政府 点击进入:法律咨询热线

  在今天(10月13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周波介绍了上海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推动发展转型方面的进展情况。

  一、当前上海转型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年,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广度、深度、力度不断拓展,总体呈现经济运行平稳、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功能提升、社会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尽管近几年上海经济增速“减了一挡”,但转型发展“快了一拍”,经济增速放缓背后蕴含的是经济结构、质量效益的改善,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当前上海经济正朝着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方向发展,符合中央对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

  第一,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传统制造业加快改造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产业结构发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三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999年首次超过50%,今年上半年达到57.8%;二是三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1996年以后(除个别年份外)都超过60%。目前三产发展总体呈“5、6、7、8”发展格局:三产从业人员占比超过50%,增加值占比接近60%,三产投资和财政收入占比超过70%,利用外资占比超过80%。

  一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反映“四个中心”建设成效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提升。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显著增强,2010年上海期货交易量、股票成交额分别居全球第二、第三,今年上半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额均成倍增长。航运中心软硬实力明显提升,上半年上海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上海航运产业基金、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等相继成立。国际贸易功能不断增强,上半年关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22.5%,服务贸易总额占全国30%,外高桥保税区生产总值、商品销售额、税收均占全国保税区总和一半。高端和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批发零售、金融等三产重点行业快速发展,上半年增加值占三产比重分别为27.9%和19.4%,比“十五”末分别提高9.7和4.8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增势良好,上半年创意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增长15.4%,软件和信息服务营业收入增长19.6%,生产性服务重点监测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2.9%。同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成效不断显现,房地产业增加值占三产比重从“十五”末的14.6%回落至今年上半年的7.9%。

  二是工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2010年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实现销售和利润分别增长23.3%和38.9%。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一批重大专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工业六大重点行业发展呈现分化格局。汽车、成套设备行业加快发展,上半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5.8和2个百分点。高耗能和加工组装型产业占比总体下降,上半年电子、钢铁行业产值占比比“十五”末分别回落3.2和2.1个百分点。传统制造业加快改造升级。近年来上海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创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塑品牌等多种手段,传统产业能级得到提升。如宝钢集团汽车板保持50%以上市场占有率;外高桥造船公司采用数字化手段设计和造船,2010年造船完工量占全国10%以上;海立集团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空调压缩机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世界前三。

  第二,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居于首位,投资在保持总量规模的同时结构调整加大,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需求结构也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最终消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即消费率)2000年超过资本形成总额占比(即投资率),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2010年提高至54.9%。二是1997年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高于消费,1997年后消费贡献超过投资。

  一是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上海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投资,拓展民间资本投融资渠道,投资内部结构出现新变化。工业投资增长出现分化。重点发展行业投资明显加快,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同比增长33%。高耗能行业投资明显减少,上半年下降39.5%。更新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已占“半壁江山”。民生领域投资力度明显加大。保障房建设加快推进,今年以来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占全市新开工住宅面积比重超过70%。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相继建成,郊区、社区社会事业配套不断完善。民间投资活跃度增强。2010年民间投资增长19%,今年上半年增长34.7%,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40%。科技软投入快速增长。“十一五”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7.4%,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2.33%提高到2010年2.83%。

  二是内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外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表现为“三个快于”:进口快于出口,今年上半年进口增幅高于出口6.6个百分点,贸易逆差近115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快于货物贸易,2010年服务贸易总额增长40.1%,高于货物贸易7.3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快于加工贸易,上半年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6.8%,高于加工贸易20.2个百分点。内贸结构不断升级,表现为“两个快于”:服务性消费快于实物消费,上半年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2.9%,高出人均消费支出3.9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交易快于传统商品交易,上半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3.5%,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个百分点。

  第三,从财政收入结构看,第三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最大,金融、批发零售等重点行业财政贡献明显提高

  “十一五”以来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在总额实现翻番的同时,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上半年三产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57.8%,而三产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7.1%,比“十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三产贡献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量达到82%,明显高于二产。从三产财政收入结构看,占比排名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房地产、批发零售、金融、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业,五个行业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0%左右。其中,金融业财政收入占比今年上半年为9.8%,比“十五”末提高4.8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财政收入占比提高3.2个百分点。从二产财政收入结构看,上半年二产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2.9%,比“十五”末回落7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财政收入“十一五”年均增速超过30%,今年上半年占比比“十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电子、钢铁、石化等代工和高耗能行业占比呈下降态势。

  二、当前上海调结构促转型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当前上海转型发展取得的积极变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大力推动经济转型的结果。近年来,上海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四个中心”为战略目标,以举办2010年世博会为重大契机,坚定不移地加快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处理好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全力实施了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一揽子政策措施,目的就是要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创造更多空间,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协调发展。

  第一,集中精力调整结构。上海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将服务创新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将培育升级与改造淘汰结合起来,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一是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海以贯彻2009国发19号文件为机遇,依托“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股指期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金融创新实现突破,各类金融机构数达到1049家。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展积极,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特案减免税、启运港退税、期货保税交割等试点启动,上海连续三年全国城市流通竞争力综合排名中名列榜首。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组建上海综合保税区深化推动“三港” “三区”联动发展,新型国际贸易、融资租赁、贸易便利化等试点启动实施。围绕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启动实施闸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先后出台组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实施营业税差额征收、鼓励先进制造业主辅分离等扶持政策。二是加快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大力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30%。制定上海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出台推进九大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意见,实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政策。设立100亿元自主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30亿元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组建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五个创投基金。重点创新区域带动作用明显,张江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杨浦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紫竹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推进,近两年累计推进技改项目超过500个,涉及投资超过1000亿元。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加强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十一五”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873个,涉及产值超过1000亿元;滚动推进多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十一五”环保投入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建立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十一五”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目标。市级以上工业区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达63亿元,比“十五”末提高28.6%。

  第二,全力以赴扩大内需。上海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消费升级、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促进三大需求协调持续发展。一是扩大投资需求,优化投资结构。聚焦基础设施、结构调整、改善民生、节能减排等转型发展重点领域,2009至2011年连续三年安排年度项目投资均超过5000亿元,世博场馆及配套、洋山深水港、京沪高铁、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上海光源、保障房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上海高速路网基本实现“15分钟进入、30分钟互通、60分钟抵达”目标。二是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升级。落实国家扩大消费政策,出台了搞活流通扩大消费若干意见,实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鼓励老旧汽车淘汰更新补贴政策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大力发展高端消费,上海已成为我国国际高端品牌的中国地区总部和亚太地区总部。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广泛应用,在线商旅服务、数字娱乐、移动商务等新型业态亮点纷呈。三是稳定对外贸易,转变外贸方式。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台出口融资担保、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建立海外营销促进中心,着力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大力加强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加工贸易向产业链两端延伸,鼓励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落实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离岸服务外包扶持政策,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发展。

  第三,坚持不懈深化改革。上海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保障,以加快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充分激发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一是充分发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示范带动作用。聚焦中央、上海、浦东三个层面结合点,按照“三个着力”总体要求,在公共服务型政府、金融改革创新、科技体制创新、城乡一体化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南汇划入浦东新区顺利实施,企业设立登记改革、质量检验检疫改革、消费金融公司、科技保险等试点深化推进。今年上半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28%,外贸总额占全市一半以上,工业和投资占全市1/4左右。二是围绕“两高一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市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完成政企分开和政社分开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8年以来共调整和清理行政审批事项952项,取消和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超过300项。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加大,全覆盖、全流程、全上网、全透明的一体化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建成使用。三是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繁荣发展。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成东方航空与上海航空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和上海汽车、上海港务等国企集团整体上市,市属经营性国资证券化率提高至34.5%。着力优化非公经济环境,出台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发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中小企业上市、小额贷款、集合债券、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体系不断完善,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4%。四是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大力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三产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超过80%;加快发展总部经济,集聚各类外资功能性机构超过900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十一五”全市累计对外投资达到60亿美元。大力加强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连续三年超过100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一。

  第四,千方百计改善民生。上海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解决物价、安居、保障、就业等群众关切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市民。一是强化价格调控监管。一方面强化“菜篮子、菜园子”区县长负责制,建立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绿叶菜淡季价格保险等制度,确保重要商品市场供应充足和价格基本稳定;另一方面建立保障标准调整、粮油帮困补助、临时价格补贴“三位一体”联动体系,切实减轻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影响。二是全力建设住房保障体系。初步构建了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至2010年底各类保障性住房已累计新开工建设和筹措超过2500万平方米,廉租房累计受益家庭达到8.2万户。“十一五”累计拆迁二级以下旧里330万平方米,综合改造旧住房超过8000万平方米。三是完善就业分配保障体系。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十一五”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都在6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着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连续多年提高养老金水平,统筹调整提高最低工资、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一批标准线。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原则,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市民各类基本社保覆盖面达到98%。四是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颁布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启动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来沪从业人员同住子女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就读比例达到93%。出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交优先战略成效显著,2010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达到452.6公里,今年上半年日均公共交通客运量达到1657万人次,公交日均优惠换乘超过245万人次。积极推进社区“三个中心”、大型居住区配套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制定加强城市安全和生产安全管理方案与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建筑市场整治和工程质量安全检查。成立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加强食品监管,努力让市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三、下一步上海推动经济社会在平稳发展中实现率先转型的对策措施

  上海经济呈现转型发展良好势头的同时,仍面临不少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瓶颈。为此,下一步将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围绕建设“四个中心”战略目标,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项目导向,坚决把工作重心放到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来,推动上海经济在平稳发展中实现率先转型。

  一是持续加大现代产业投资。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争取落地一批总部机构、银行二总部等功能性项目,加快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临港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产品技术试点落户,在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启动一批重大专项。积极拓展新兴产业融资渠道,加快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银行信贷、民资外资等多元构成的新兴产业投入体系。

  二是突破瓶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研发攻关,着力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逐步建立技术成果的发现、评估、筛选、转移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的转让、抵押和处置制度。完善人才户籍、居住证、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政策,引进与培育一批国际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和整体上市,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充分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加快转型的内在动力。

  三是大力营造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环境。抓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机遇,做大市场、做多机构、做强产品,争取更多金融创新先行先试。围绕提升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港功能,优化集疏运体系,打造航运服务产业链。深化部市合作机制,加快推进贸易方式转变和贸易功能提升。加快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争取国家批准开展服务业增值税扩围试点,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地。

  四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滚动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强、技术水平高的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企业以多种方式筹集技改资金。加快推进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应用和推广,鼓励和引导企业借助新技术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业态、新产品。引导制造与服务融合,鼓励制造企业拓展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专业维修、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

  五是全力抓好改善社会民生各项工作。切实做好动迁腾地、资金筹措、质量安全等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继续做好价格管理工作,大力加强重要商品供应储备,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各类退休人员养老金,加大对困难家庭的收入补助,逐步提高一线职工工资。全面推进安全城市建设,加强对轨道交通、建筑市场等领域集中整治,落实企业法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全程监管、无缝衔接监管体系,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