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加盟 法律咨询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法律网 >> 上海法规 >> 正文

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专题新闻发布会

编辑:上海律师 来源:上海市政府 点击进入:法律咨询热线

 

一切为了都江堰人民幸福

薛潮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总指挥

(2011年10月12日)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上海市对口支援四川省都江堰市的重大决策,2008年6月,俞正声书记、韩正市长等领导亲赴灾区,市委、市政府迅即部署举全市之力、汇全市之爱、聚全市之智开展援建工作。

  一、项目安排:坚持民生优先,形成“5.2.1”援建布局

  大地震发生后,上海先后派出57支专业队伍,1万5千余人深入灾区进行救援,完成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3万8千余套。在这基础上,上海市按照“民生、公益、基础、功能”项目优先的原则,紧密结合灾后重建规划要求和都江堰实际,形成“5.2.1”援建体系:“5”就是突出民生优先,尽快形成五个体系:教育支撑骨干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用水治污框架体系、城乡安居房基础体系、支农惠民保障体系;“2”就是注重提升功能,强化两个支撑:就业创业基地和产业支撑、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支撑;“1”就是加强智力支持,构建一个软件系统:人才、技术、规划以及社会建设、精神家园建设等软件支持系统。上海规划实施了总投资82.5亿元的117个援建项目,实物工作量居18个援建省市之首,所有援建项目于2010年8月率先全部竣工交付。具体情况:

  ——上海援建了都江堰市农村安置点配套、城市安居房建设、壹街区城市综合体建设等10多个城乡建设项目,构建了都江堰市城乡安居房基础体系;

  ——上海援建了都江堰市北街小学、医疗中心、社区卫生院、新闻中心、社会综合福利院等公共服务类项目60多个,构建了都江堰市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上海援建了都江堰市蒲虹公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类项目近20个,构建了都江堰市覆盖城乡的用水治污框架体系和骨架道路支撑;

  ——上海援建了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基础设施、就业创业基地、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等产业发展类项目10多个,形成了都江堰市产业发展提升支撑。

  二、项目实施:立足“群众得实惠、发展添后劲”

  坚持形态服从功能、进度服从质量,建设优质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人民群众满意工程。

  一是全力做好74个农村安置点水、电、气、路、通信、绿化等配套,172个村(社区)活动中心建设和3500户农村低保家庭新建房屋的跟踪服务,形成了农村新型社区。以沪都家园、慧民雅居、壹街区等为代表的3个援建小区共建5965套安居房和廉租房,已完成5000余套安居房分配入住,都江堰市民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

  二是24所援建学校,成为都江堰市教育均衡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上海援建学校共有学生3.4万余名,占都江堰市学生总人数的近50%,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得到加快。

  三是上海援建的6个市级和14个乡镇医疗机构病床达1830张,占都江堰市总床位的65%。目前,上海援建医院月均接诊病人占都江堰市公立医院总量的74.2%。形成了完善的三级医疗网络,医疗中心辐射周边就医功能日益显现。

  四是西区水厂已建成配套供水管网300余公里,日供水10万吨,覆盖都江堰市主城区和13个乡镇,受益人口达43.5万,占都江堰市居民总数的2/3左右,形成了全域供水格局。由上海援建的全长26.25公里的蒲虹公路,促进了成都龙门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核心区的加快形成。

  五是在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等农业援建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农业产业规模、基础设施、市场拓展等得到了全面加强,惠及都江堰市47.5%农业人口,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

  三、项目运行:着眼功能发挥,突出长远效应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项目交付后的质量保修、回访机制、有效运营以及持续提供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充分体现负责任援建。

  一是实施紧贴硬件、服务功能的软件支撑。具体做到“四个突出”:医疗卫生项目突出技术支持,教育项目突出师资培训,基础设施项目突出功能运行(水厂等),民政项目突出管理效能(综合福利院等)。上海华东医院、瑞金医院等三甲医院与都江堰7所市级医疗机构结对共建;60所最好的中小学与都江堰中小学结成姐妹学校;上海杨树浦水厂与都江堰水厂长期结对帮扶。

  二是本着援建工程移交,但感情不移交、责任不移交的宗旨,建立并实施了质量回访、维修保障、技术支持、跟踪服务等完善的共管机制,每个援建项目都留下了专门负责维护的队伍。由上海援建指挥部每半年组织一次援建工程质量回访(已经组织了5次运行保障工作检查);由上海建科院和都江堰市城乡建设局联合各施工单位,每季度组织一次质量回访,确保援建项目建成一个、有效运行一个、群众满意一个。

  三是上海市专门部署建立援建项目运行费补助制度,对公益类援建项目实施2至3年的运行费补助,使援建项目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功效。

  四是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全方位、多领域的长效合作机制,帮助增强造血功能,与都江堰市正式签署并实施了涵盖经济、社会、文化、人才等诸多领域的长效合作机制协议。一年多来,两地在产业合作、城市管理、统筹发展等方面交流融合取得了初步成效,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

  岷江黄浦江水水相融,上海都江堰心心相连。这幅对联已经从指挥部的案头走到都江堰人心坎上。两年多异地援建岁月,倾注了我们的感情。虽然,我们顺利完成援建任务返沪,虽然时间空间变了,但不变的,是上海人民的心,依然紧贴你,紧贴都江堰,紧贴援建使命;不变的,是援建干部的心,依然和你们在一起,没有距离,没有告别!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与日俱增的,是上海对援建使命的追求,对援建责任的追求;与日俱增的,是援建干部与都江堰人民的深情厚谊,是两地人民的心手相牵!我们永远在一起!我们永远牵挂你——都江堰!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及上海援建项目运行管理主要情况

成都市市长助理、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

(2011年10月12日)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都江堰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尤其是上海人民的倾情援助下,坚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夺取了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截止目前,总投资399.8亿元的1031个灾后重建项目,累计竣工968个、完成投资389.39亿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98.5%、98.1%。近10万户城乡居民住房全面建成,全市农房改造率达68%。建成“五横五纵一轨”的路网体系,完成65所学校、185个医疗机构、18个乡镇文化站重建,城乡建设水平整体跨越二十年。市域经济全面振兴崛起,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6.6%、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比2009年增长15.33%、21.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4:1,被列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市。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海人民的倾情援助和关心支持。自2008年6月中央确定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以来,上海市规划了总投资82.5亿元的117个援建项目,上海区县与我市乡镇开展“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所有援建项目于2010年8月全部竣工。援建项目移交后,我市倍加珍惜和爱护上海援建成果,切实发挥援建项目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振兴发展。

  一、注重上海援建安居用房的功效发挥,新型城乡形态加快形成

  在农村住房建设项目运行管理上,我们全力做好上海援建74个农村安置点水、电、气、路、通信、绿化等配套、172个村(社区)活动中心的管理维护和3500户农村低保家庭新建房屋的跟踪服务,提升了农村新型社区综合建设水平,加速了农村城市化进程。“最漂亮的是农村”、“最幸福的是农民”已成为我市今日农村的真实写照。在城市住房项目运行管理上,我们全力做好沪都家园、慧民雅居等城市安居房分配入住和后续管理,示范带动全市城镇住房的平稳分配和入驻。成立了壹街区现代服务业功能区管委会,着力将壹街区打造成为城市旅游综合体,业态培育和打造已初见成效。

  二、突出上海援建公共设施的高效运营,全域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在教育援建项目运行管理上,我们加强师资建设和管理创新,24所上海援建学校学生达3.4万余名,占全市学生总人数的近50%,成为我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支撑。同时,通过上海支教人员的传、帮、带和选派教师到上海学习,积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今年高考上线率达93.9%,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医疗卫生项目运行管理上,我们不断加强同上海市级及区县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大大提升了医疗卫生管理和技术水平。上海援建的6个市级和14个乡镇医疗机构床位数量占全市总床位的65%,上海援建医院的月均接诊住院病占全市公立医院总量的74.2%。尤其是由上海瑞金医院对口援助指导的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投入运营至今,累计收入已超过5亿元,并于顺利通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审。在其它公共服务项目运行管理上,我们突出项目公益性,加强内部管理和服务创新,市社会福利院探索引进全新的社会工作模式,市档案馆顺利通过国家一级档案馆创建验收,市新闻中心成为成都地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新闻机构,上海援建的公共设施在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效益。“上海要上上海援建的学校,就医要进上海援建的医院”已成为都江堰广大市民的心愿。

  三、注重上海援建基础设施的效用提升,全域发展环境根本改善

  在交通项目运行管理上,我们依托援建的蒲虹公路推进成都龙门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核心区建设,在蒲虹公路举办了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依托上海援建的蒲阳干道,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物流通道并对毗邻的蒲阳河进行综合打造,使蒲阳干道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物流通道、展示生态景观的生态走廊。在西区水厂运行管理上,我们通过远程网络交流平台与上海方密切联系,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营。

  同时,建成覆盖我市主城区和周边13个乡镇,惠及43.5万人口的300余公里供水管网,从此结束了绝大部分乡镇居民自备饮用水源的历史。在污水处理项目运行管理上,我们切实加快管网建设,全力做好调试运行。目前,已完成配套管网50.5公里,日均处理污水近10000吨,在保护成都平原优质的饮用水源和生态屏障功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田水利设施项目运行管理上,我们切实保障89个农村机电提灌站正常运转,解决了我市8万余亩农田灌溉问题,受益农户达11万余户。市为农服务中心和全市16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在夯实农业基础、提升农业服务水平、加速新农村进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注重上海援建产业项目的示范引领,市域经济快速振兴崛起

  在旅游产业发展项目运行管理上,我们在上海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帮助下,积极拓展华东旅游客源市场,游客人数快速增长。2010年全年接待游客1159.6万人次,接待境外游客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9亿元,同比增长20%、23.7%、21%。在工业产业发展项目运行管理上,我们切实发挥10万平方米就业创业基地的作用,引进19个总投资近2亿元的项目签约入驻。2010年,全市引进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在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运行管理上,我们委托专业机构对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等产业援建项目进行专业化管理,示范带动农业基地建设,已建成1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3个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3个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基地,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28.46万亩,201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




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