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农委[2011]282号
各区县农委、市有关单位:
今年以来,本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市政府重点工作的部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7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年中“三农”工作推进会,总结了上半年“三农”工作,部署了下半年重点工作。现就本市“三农”工作推进情况通报如下:
一、迎难而上,上半年“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地产农产品实现全面增产
上半年,本市累计完成蔬菜播种面积95.5万亩次,上市量166万吨,其中绿叶菜上市量83.3万吨,同比增长14.6%。夏粮总产量28.33万吨(扣除粮食受损数据),同比增长23.3%。后备母猪存栏增长8.1%,家禽出栏增长3.6%,鲜奶增长30.9%,水产品增长28.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369元,同比增长12%。
今年麦收期间,旱涝急转、暴雨成灾。6月4日到19日的16天里,郊区累计雨量均在230mm以上,平均雨日14.1天。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郊区农业战线的干部群众积极应对,抗灾救灾,千方百计将灾害性气候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千方百计将农户的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一是调配农机抢收小麦。特别是抓住7日下午到9日傍晚50个小时的雨隙机遇,突击抢收小麦50万亩。二是督促指导抢种水稻。调整水稻播种方式和除草技术措施,帮助农民抢种。三是开展农作物受灾评估,并就受灾补贴、扶持灾后生产等工作向市政府作出报告。
切实保障蔬菜尤其是绿叶菜的供应。一是落实“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二是提升绿叶菜供应能力。新增4.8万亩绿叶菜种植面积,确保“夏淡”期间绿叶菜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日均供应能力由原来的3000吨左右提高到4000吨左右。不久前,5位市领导分别带领检查组,实地检查指导了本市绿叶菜生产供应工作。三是加大绿叶菜生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夏淡”绿叶菜生产成本价格保险面积,新增的绿叶菜的保险面积不受原定保险计划面积限制。四是积极推行产销对接。通过“农超”、“农标”和“农社”对接的销售数量达到2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15%。五是确保上市蔬菜质量安全。
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本市实施麦子拨节弱苗施肥补贴、适当增加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药剂补贴、强化粮食高产创建补贴等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2011年本市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意见》。相关部门完善了《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制订了《上海市农业项目管理责任和督查制度》和《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评审实施细则》,对绿肥种植、蔬菜农药、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科技推广等六项财政补贴政策实施绩效评价。
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平台建设。至6月底,安装“农民一点通”的1400个村已全部开通监管平台,共公开140万条信息,涉及补贴资金14亿元,尊重和保障了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
(二)高效生态农业有新发展
3月12日,市政府与农业部在北京签署了《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合力推进上海现代农业发展。基本完成了《上海市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会同市规划国土资源局编制上海市农业布局规划,已联合上报市政府审批。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升。新增各类拖拉机882台、各类农机具1万余台套。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新增31 家机农合一服务组织,提升农机经营效益。健全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各区县秸秆禁烧和机械化还田指导巡查力度,控制秸秆焚烧现象。
农业设施化进展顺利。启动1万亩高水平粮田设施建设,开展了首批10家市级示范性蔬菜标准园的评审工作,确定市级畜牧标准化基地建设单位26家,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入库项目43个。
农业组织化加快推进。推进“农超对接”,确定第三批市级示范合作社94家。评审和推荐上海正义园艺有限公司等6个市级龙头企业,为第五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候选)。
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力度增强。筹备成立农业科技产学研发展联席会议,推进产学研结合。制定《村级农技人员推广责任制实施意见》和《科技兴农示范基地管理办法》,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能力建设。启动实施“基于GIS的农业生产精准管理及溯源信息平台”重大项目。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得到加强
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来沪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查,本市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受到督查组的充分肯定。配合市人大开展食品安全执法检查,主要对肉类、蔬菜、乳制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明察暗访,抽查检测的所有地产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制定《2011年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实施方案》,开展为期半年的8个确保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行动,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投入品三个方面。同时,强化对“瘦肉精”监管力度,开展植物生长调节剂专项整治行动。
推荐本市12家地产农产品供应商(生产基地),获得世游赛组委会食品安全保障部的确认。制定了种植养殖环节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方案、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部门衔接工作规范、农产品安全及食源性兴奋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方案。切实抓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切实加强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紧急部署本市地产农产品核污染检测。
(四)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
积极实施村庄改造。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建设交通委、市农委《关于加强本市村庄改造长效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市相关委办局制定下发《关于本市实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推进农村村庄改造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批复下达今年村庄改造项目计划,全市共有108个村、2.5万户农户纳入市级财政奖补范围,市级奖补资金达1.98亿元,其中80%的奖补资金已先期拨付。
继续推进嘉定外冈镇宅基地置换试点,协调办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土地的储备出让手续,确保农民集中居住区按照时间节点开工建设。指导青浦、奉贤、金山等相关乡镇编制试点规划和工作方案。对第一轮11个试点进行了调查摸底,分门别类梳理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开展“我喜爱的乡村”推荐活动。4月1日,市委农办、市农委、市旅游局举行了“我喜爱的乡村”推荐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经村自主申报、区县推荐、市级审核,全市候选乡村26个,市民投票也同期展开。7月23日,评选结果揭晓,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等10个村荣获“我喜爱的乡村”称号。专家还特别推荐本市唯一的生态岛乡横沙乡为“我喜爱的乡村”。
(五)农村改革创新有新进步
认真开展市委专题调研课题工作。3月份以来,在吴志明常委、姜平副市长的牵头主持下,对扩大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扩大本市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和“加快推进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发展若干意见”讨论稿。6月17日,市领导主持召开扩大本市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专题会议,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工作要求。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网络化平台软件于5月中旬初步设计完成,并选择嘉定区菊园新区、徐行镇、浦东新区惠南镇3个镇先行试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和农龄统计工作全面启动。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扩大试点,上半年全市共有17个村启动村级社区股份合作社改制工作。
做好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工作。全市累计已签订承包合同268501份,合同签订率98.37%。土地流转市场建设继续深化,全市已签订承包合同689935份,录入信息化平台570355份,录入率81.67%。全市共受理纠纷案件760件,调处754件,调处率99.21%。金山、奉贤两区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已启动。
(六)农民增收有新进展
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为重点,着力培养农民开拓市场流通领域的专业能力,上半年已培训605人,完成年初确定任务的50%。以从事粮食、蔬菜等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为重点,着力提高专业农民种养水平和销售能力,上半年已培训7584人,完成年初确定任务的55%。成立上海开放大学新农村建设学院,搭建农村实用人才终身教育的新平台。
农业旅游方兴未艾。崇明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奉贤区金色田园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浦东桃花节、奉贤菜花节、青浦草莓节等农业旅游节庆丰富多彩,有效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上半年,郊区已建成各类农业旅游景点200个(其中新建5个),接待游客646.59万人次,涉农旅游直接收入2.8亿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23657人。
大力推进粮食、特色畜禽产品、特色果蔬产品精深加工。建成40个蔬菜田头冷库。通过新春农副产品大联展、西郊特色农产品巡回展、协助新疆等地举办名特优农产品推介活动等,推动精深加工农产品销售。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落实市领导关于“摸清农村劳动力底数”的要求,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于3-6月开展了农村劳动力专项调查摸底,建立了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信息库。据调查分析,目前本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05.7万人,其中就业人数(含隐性就业人数)为87.1万人,占总人数的82.4%。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作,全市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岗位7.55万个,完成全年任务的75%。
(七)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新提高
开展“千村万户调查”。从3月起,市委农办、市农委成立9个调查小组,分别联系1个区县,每周至少一次深入基层开展“千村万户调查”活动。会同各区县农委共出动近2500人次,走访了9个郊区县的97个乡镇、1006个行政村,调查农户1016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236个;召开镇政府负责人、村支书(主任)层面的座谈会183次,入户访问农户2277户,发放调查问卷11404份,同时发放《2011年致全市农民支农政策公开信》24600余份。6月上旬,9个调查小组完成调研活动并形成了调研报告。6月24日和7月1日,市委农办两次召开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交流调研成果,研究对策措施。
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表彰了2008-2010年度“上海市五好乡镇党委”、“上海市五好村党组织”,部署了新一轮“三级联创”活动。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的指导性意见(试行)》。继续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工作,上半年,全市1529个结对村共签订帮扶协议资金1.7亿元,帮扶项目291个,已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群众23232人次,慰问金3955万元。
稳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配合市委组织部调研起草《关于认真做好村党组织换届工作的意见》,至6月15日,浦东等5区的858个村党组织已顺利完成换届工作;133个应换届的“难点村”中已有107个完成换届,剩余26个计划9月底前完成。配合市文明办等部门加大农村社区创建工作力度,修订文明乡镇、文明村创建标准,开展2009-2010年度文明镇、村评选,共评出市级文明镇77个、文明村510个。
积极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成立基层组织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并对试点单位的党务公开目录进行认真研究和审批。坚决查处涉农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农业重大建设项目招投标、设施粮田菜田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体现公平公正透明。深入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大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相关信息的公开力度,增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继续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防止发生滥用权力和不作为的现象。
在充分肯定上半年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上海“三农”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一是把握地产蔬菜合理供应尺度较为困难。地产蔬菜特别是绿叶菜供应少了,难免“菜贵伤民”;供应过多,又会“菜贱伤农”。如何更好地兼顾市民和农民的利益,更好地统筹城市和农村的民生,还需要积极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二是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有薄弱环节。农业生产经营较为分散,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基层监管机构人员、基础设施、工作条件均有待加强。三是农民增收不确定因素增强。宏观经济走势尤其是CPI的波动、《社会保险法》实施后短期和中长期的不同影响、中小企业迫于成本压力裁员或外迁、农资成本和饲料价格的持续上涨等等,都可能对农民持续增收带来新的变数。
二、真抓实干,切实做好下半年各项重点工作
做好下半年的“三农”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市委九届十五次会全精神,按照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的基本思路,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确保地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
(一)确保地产农产品有效供给
种足种好160万亩水稻,加强田间管理,做好水稻条纹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乡镇、村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夺取秋粮高产丰收,确保完成20亿斤粮食生产任务。继续抓好蔬菜生产和管理,蔬菜在田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其中绿叶菜种植面积不少于21万亩;实施“夏淡”绿叶菜价格成本保险方案,抓好防灾设施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切实保障“夏淡”期间蔬菜的稳定供应。继续抓好地产生猪生产,确保全年地产生猪出栏不低于250万头,推进畜牧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继续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推进农业环保工作。
(二)加快推进本市农田水利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重中之重。前段时期,经过各区县全面排摸调研,“十二五”期间,本市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总需求约147.3亿元,其中今明两年本市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不少于35.5亿元。本市农田水利建设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旱涝保收,重在解决排涝,特别是设施菜田的强排问题;二是用水安全,重在解决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不达标的问题;三是集约用水,重在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我们要按照即将召开的本市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掀起本市农田水利建设新高潮。
(三)提升本市现代农作物种业水平
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筹备召开上海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会议。编制《上海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明确今后10年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制定推进方案,落实年度推进计划。制定上海市种业发展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围绕“育、繁、推”环节实施现代种业重大项目建设。发挥产业技术体系支撑作用,加大对农业新品种的选育力度。积极探索商业化育种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研究制定规范种子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四)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继续全力保障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监管世游赛特供养殖基地,对供应世游赛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落实定棚、定人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频率。积极开展为期半年的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加强对兽药饲料及“瘦肉精”等违禁物质的监测,切实落实产地监督检查;继续加强对生鲜乳的质量监管,重点对生鲜乳中违禁添加物进行专项监测;继续开展地产水产品投入品监管,加大水产品抽检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对添加剂、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毒素等风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分析,不断提高本市应对类似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深化农村改革创新
进一步深化市委关于扩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课题的调研成果,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建设。全面完成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工作,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到户。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监管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流转机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健全涉农区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及时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继续完善和细化政策,积极推进新一轮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重点协调推进外冈镇宅基地置换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指导其他有条件的试点单位继续完善和细化实施规划和工作方案,尽快启动建设。积极推进村庄改造工作,贯彻落实全市现场会议要求,下半年全面启动项目实施,定期召开推进例会,切实抓好项目推进、抓好工程质量、抓好施工监管、抓好长效管理,建立项目进度月报制度,确保年内按时、按质完成建设任务,向农民交付满意答卷。加快推进农场职工旧住房改造工作,做好一期项目工程建设,协调推进二期项目建设手续办理。继续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严格农业设施用地管理等工作。开展“我喜爱的乡村”后续宣传活动。
(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成立上海市农业旅游行业协会,推进本市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农业延伸产业的带动作用。做好2011年农业旅游专项资金补贴项目申报、批复相关工作。积极推进落实农超对接、农标对接、农社对接,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农村居民养老金水平。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密切关注镇保从业人员转城保后本市的非农就业形势和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积极应对,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特此通报。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
2011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