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加盟 法律咨询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法律网 >> 法律法规 >> 正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的通知

编辑:上海律师 来源:上海法律网 点击进入:法律咨询热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各大军区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
  中央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关于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已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04年9月6日

关于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
党中央、国务院:
  200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中办发[2003]19号)下发以来,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和有力监督下,经过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社会各界反映良好。目前,工作重点已转到巩固扩大治理成果、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上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基本实现了“停办一批、分离一批、整合一批”的工作目标,从体制上切断了部门权力与报刊经营之间的利益纽带。纳入这次治理范围的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报刊共1452种,其中,已停办709种,划转(即由党政部门主办划转到非党政部门主办)325种,实行管办分离310种,改为免费赠阅62种,保留了46种涉及老年、民族、农林工作的报刊。通过停办和划转,省及省以下的党政部门不再办报刊。目前有关部门已按规定办理了停办、划转以及实行管办分离报刊的相关手续,收回了所有停办报刊的刊号。
  (二)基层和农民订阅报刊的负担明显减轻,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摊派发行,是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据调查,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党政部门利用职权摊派发行报刊的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这既助长了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又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通过这次治理,2004年度全国减少向基层和农村发行报刊15.3亿份,减少订阅费用13亿元。例如,湖北省减少订阅费用1.45亿元,河南省减少订阅费用1.016亿元;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2003年度订阅报刊费用高达480万元,2004年度减少了300万元;重庆市梁平县村级组织平均订阅报刊费用由2003年度的1600元减至2004年度的576元。各地普遍反映,基层订阅报刊的压力小了,负担轻了,各级干部和基层群众衷心拥护中央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摊派发行问题,一致认为中央抓这项工作得人心、顺民意,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决心和信念。
  (三)重要党报党刊影响力不断扩大,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长期以来,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摊派发行,严重挤占了重要党报党刊的发行空间。在这次治理中,明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统一办好一份党报和一份党刊,市(地、州、盟)保留一种党报,其他党政部门报刊一律停办,县级不办报,这为保证重点党报党刊在基层和农村保持相对稳定的发行数量创造了必要条件。从《人民日报》、《求是》杂志2004年度征订情况看,发行量稳步上升,重要党报党刊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同时,这次治理中有近300种党政部门报刊被划转或兼并到省级党报集团、广电集团、出版集团,为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实行集约化经营补充了资源,拓展了空间,增强了实力。
  (四)报刊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我国报刊业的进一步繁荣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报刊资源按地区、部门配置,结构不合理、市场分割的问题十分突出,再加上党政部门报刊发行主要通过工作渠道,市场竞争很不充分,严重制约了我国报刊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做了不少工作,但调整报刊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成效一直不大。这次专项治理停办了一批没有市场、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党政部门报刊,不仅减轻了基层和农民的负担,而且使我国的报刊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方面党报党刊等重要舆论阵地得到巩固,另一方面那些坚持“三贴近”、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受到群众欢迎的报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对我国报刊业的繁荣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这次治理工作,涉及利益调整、人员安置、资产划转等一系列问题,政策性强,社会关注,难度很大。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显成效,根本原因在于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整个治理工作自始至终都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早在2003年2月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就明确指出,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不正之风问题,如群众就医收费过高、中小学乱收费、硬性摊派报刊等,要重点加以解决。中央政治局专题讨论了报刊治理工作,明确了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治理范围、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在治理过程中,中央领导同志又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点难点及时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这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确保治理工作不打折扣、不走过场、务求实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中央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中央治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时传达学习中央有关指示精神,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督促检查并指导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按照中央确定的要求,中央治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严格把关,始终坚持一个标准,不开口子、不搞例外,对各地区各部门上报的治理方案认真审核、集中审批,并对一些不符合中央规定的做法坚决予以纠正。各地区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机构,加强了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二)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措施有力。这次治理工作的重点在地方。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周密方案,并认真抓好落实。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领导同志都亲自过问治理工作,有的明确要求“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精神,切实治理好报刊摊派这个顽症”,有的提出治理工作“不要左顾右盼,不看左邻右舍”,有的强调必须“顾全大局,统一认识,态度坚决,严格把关”,有的还亲自出面解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各地还研究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认真做好停办、划转、管办分离的报刊出版单位人员安置、资产处置和债权债务清理等善后工作,确保了专项治理工作平稳顺利进行,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如上海市对停办报刊逐一制定了工作方案,规定了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和多渠道安置人员的办法;甘肃省提出“不让一个人失业”,通过包干、协商、推荐、补偿等方式,妥善解决了人员安置的问题。
  (三)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在抓好本部门、本系统治理工作的同时,还从各自的职责出发,积极主动地做了大量工作。如中央纪委、监察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组织纪律上确保治理工作顺利进行;中央编办发出通知,对治理工作中机构编制调整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中直机关工委和国家机关工委也作出了部署;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中央党政部门授刊治理工作中的资产管理;中央和地方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等部门在报刊治理工作中及时提出相应对策,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等。
  (四)加大舆论宣传和监督力度,紧紧依靠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开展工作。中央及地方主要媒体广泛宣传这次专项治理工作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做法,介绍和推广治理工作中的好经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央和各地治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省级党报等媒体上公布停办、划转、实行管办分离和改为免费赠阅的报刊名单,并就有关政策问题发表了答记者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治理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拥护支持,仅中央治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收到群众来信来电5000余件(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特别是少数报刊假停办、假分离、假划转以及一些党政部门报刊交换手法摊派发行等问题,逐一核查,并作出严肃处理。对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例,通过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这次专项治理“力度大,进展快,抓得实,效果好,得民心,体现了党和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
  (五)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日常管理。为了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建立了乡镇、村级组织、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度,并通过媒体公布。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利用职权摊派,少数报刊记者站管理混乱和违规经营,少数管办分离和划转报刊明分暗不分、明转暗不转等问题,2004年初中央有关部门下发4个文件,明确规定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县级和县级以下单位不许办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坚决制止违规建记者站以及擅自扩大记者站工作范围,坚决制止报刊社及记者站从事强行或变相摊派发行报刊、拉广告、赞助或与新闻采访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等违规违纪行为。目前对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和记者站的整顿已收到了初步成效,共停办内部资料性出版物1886种,责令整改471种,暂缓登记310种;停办和注销登记记者站642家,暂缓登记176家,取缔非法记者站73家。中央治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多次派出督查组,分赴全国各地,重点对核查处理群众举报的情况进行督办,坚决纠正少数地方随意变通治理要求、甚至弄虚作假的错误做法。

  三、今后工作意见
  从总体上看,这次专项治理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距离。目前,少数地方和部门报刊治理的措施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有的新闻出版单位认为治理的风头已经过去,摊派发行的现象又有所抬头;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巩固治理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2005年度的报刊征订工作即将开始,这是对治理工作成效的一次检验。为此,下一步工作要突出三个重点、加大三个力度。
  (一)突出三个重点
  1.纠正少数地方和部门假停办、假划转、假分离的错误做法,狠抓各项治理措施的落实。凡已停办的报刊,在注销其报刊号的同时核销其机构和编制,并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注销手续;县(市)报停办后,不允许再以任何名义变相出版;划转的报刊,必须与原主管主办单位彻底脱钩;管办分离的报刊,必须与原主管单位在人员、财务、发行上彻底分离。严格执行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度,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2.规范所有报刊的发行行为,坚决纠正利用职权摊派发行的问题。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各部门均不得通过发文件、下指标等手段摊派发行报刊;不得将基层单位是否订阅报刊与工作考核、评优达标挂钩,搞所谓“一票否决”;不得利用工作之便向服务和管理对象摊派报刊;不得采取电话通知、利用系统工作会议提要求、下发报刊订阅“建议表”等手段变相摊派报刊;不得为报刊承揽广告业务提供方便;不得以任何名目向报刊社收取管理费、发行费;不得把报刊的经营收入变成机关的“小金库”;不得将机关公务员与报刊社工作人员混岗;不得以机关名义参与协办报刊。所有报刊都不得采取提成回扣、赠钱赠物、出国考察、公费旅游等办法进行推销;不得搞有偿新闻扩大发行;限定发行范围的报刊不得超范围发行;所办的子报子刊也不得搞摊派:硬发行。坚决纠正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强行从基层干部和教师等公职人员工资中扣留报刊订阅费的错误做法。
  3.中央和国家机关要率先垂范,加强自律,规范所办报刊的发行行为。今后,除党报党刊可以通过党的组织。系统开展征订外,其他报刊包括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报刊,一律通过邮政系统或报刊社自办发行渠道公开征订由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自愿选择订阅,不准通过行政渠道、上下级的工作渠道搞发行。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在规范管理机关报刊发行行为的同时,还要指导好本系统的报刊治理工作。
  (二)加大三个力度
  1.加大督查力度。把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自查、督查组深入督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坚决防止摊派发行问题出现反弹。中央治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将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2005年度报刊征订发行期间对专项治理和征订发行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并派出督查组进行重点检查。中直机关工委和国家机关工委也要加强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所办报刊执行规定情况的督查。同时,继续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结合督查工作,对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和记者站的整顿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凡是工作不到位的,要督促其重新进行清理整顿。
  2.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治理措施尚未落实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变相出版已停办报刊的地区、部门,或继续利用职权摊派发行报刊的单位,各级纪检监察、编制、新闻出版、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进行查处,并追究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要把治理工作同报刊年检、停刊整顿、撤销登记等各种行政管理手段结合起来,加强日常监管。中央和地方各新闻媒体要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开展报刊记者站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要求,把清理整顿记者站和分支机构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管理,严肃查处从业人员在报刊经营活动中的不良行为。
  3.加大教育力度。把巩固治理成果同新闻出版界正在广泛深入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使广大从业人员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讲政治、讲大局的意识,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坚决抵制报刊经营中的不正之风。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三贴近”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报道质量,切实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做大做强,掌握舆论主导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专此报告。

中央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2004年8月18日





广告链接